近日作为北京新开发区的雄安新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这块地方在历史上并非无关紧要之地,三国时是公孙瓒最后的据点,北宋时是宋辽战争的前线,今天又是高速公路聚集之地。知古可以鉴今。文史宴特邀学界的历史地理、军事地理学者云翳,为大家讲讲雄安新区的前世今生。
近日,中国政府宣布在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规划设立雄安新区。
此消息一出,足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界给予了这个国家级新区高度关注,有关新区发展前景和战略意义的各种评论、报道纷至沓来。人们开始想象着雄安新区的未来,随政策和规划而勾勒着自己的理想蓝图。
然而,鲜有人会回过头看看雄安新区的过去。不清楚它的过去,多少有点底气不足的意味。如果能够看明白过去,那么未来,应该可以看得更加光明。
今时的雄安新区并非横空出世、突兀而生,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纷繁多变的地方行政演变里早已留下了似曾相识。
雄安新区主要规划地雄县、容城、安新3县很早就建城或置县。
雄县早在汉代就有县城,名为易县,归属涿郡(今河北涿州一带),公孙瓒与袁绍相争,最后在易京兵败自焚,即是此地。到了五代时期该地才设置雄州,后代虽然建制更改省并,但雄县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刘备的老同学、幽州之雄公孙瓒
容城县亦是汉代所置。据史书记载,汉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匈奴降王徐卢封容城侯,始置容城侯国。容城之名也由此发端。
相比较而言,安新县的县名则要年轻的多。安新县设立于1914年,当时是将安县(安州)与新安两县合二为一,各取其名之首字命名。但是安县和新安两县的设县史亦能够追溯到宋代,建城史还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
雄安、容城、安新3县看似都有自己独特而延续的建置史,但在汉以后的历史时期里相互之间都有着错综复杂的省并史。
比如,安新县在唐代之前都是并入容城县之中。容城县却在宋、元、明的时候,反复在并入雄县和独立设县的两种行政状态中变化。而雄县在宋、金时期是为雄州,地位重要,辖地广阔。
唐代雄安新区示意图
总来的说,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需要,最为重要的影响乃是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
雄县、容城、安新3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区的华北平原之上,西部隔保定市与太行山脉相邻,东部越过天津即是渤海湾,北部隔着拒马河与其他行政区分割,北望北京,南部则是唐河还有白洋淀。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山川形便。所谓山川形便,是指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以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防守,也有助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
三县的东西两边的保定和天津都是在历史上较为重要的区域中心,不可能并入三县。而由于其北部拒马河、南部唐河和白洋淀(历史上白洋淀比如今大很多)等水域的分割影响,使得这一区域天然与南北两部分地区隔离。
比如,东汉时期拒马河以北属于范阳郡,以南的三县之地则属于河间郡。到了北宋时期,宋、辽双方对峙于河北平原中部地区,拒马河(上游为拒马河,下游至今雄县北白沟镇折东经霸县北、信安镇北,东流至天津入海)成为双方在此地区的界河。
因此这一地区容易形成一个区域整体,行政区划的变化多是在区域内的省并,或者是分开归辖于东西两边。
另外,从河北地区乃至全国的交通网络来说,雄县、容城、安新3县尤其是雄县容易因便利的交通条件突出为某个形势下的重点区域。
在唐代以前,以两汉为代表的强盛王朝大多定都于于今西安和洛阳,此类王朝会以都城为中心和枢纽,兴修连通全国的交通网络。
而位于帝国版图东北方向的北京城因其历史悠久,地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三大地理版块的结合部位,是国帝国边防重镇、不同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处,地位尤其独特。因此沟通北京与当时都城的交通路线十分重要。
北京为三大板块交汇之重地
久而久之,逐渐在今天的河北地区形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主要交通命脉——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道。
此道西靠太行山脉,处诸水上游,其大致走向是从北京沿太行山东麓南下,经过诸多邯郸、邺城、安阳等诸多名都,渡黄河向西直通都城所在,其在河北境内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京港澳高速一线,这条路线是唐以前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道。
而当时三县所在之地还处于这条南北交通线的东方,难以从这条交通线上取得直接的便利条件,也尚未显现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安史之乱”以后,河北地区藩镇割据,唐王朝对该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削弱,该地区与中央所在地长安以及中原地区的联系也较以前有所减少,因此“太行山东麓大道”虽然仍是一条沟通南北的主要道路,但其重要性较以前有所降低。
五代和北宋以开封为都,促使中国帝制时代都城发展演变进入了一个重要转折时期,都城的选择由此前的长安、洛阳所在的中原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
都城位置的转移相应地引发了以其为中心的全国道路系统的调整。表现在河北地区就是一条新纵贯南北的道路发展并成熟。
开封成为首都后,沟通其与幽州(今北京,辽将其建为南京,名析津府)的道路,如果仍沿袭传统的“太行山东麓大道”,就要出开封城向西,经孟津(今河南孟县南)北渡黄河,然后向东再折向北,这样就显得迂远。
因此,正是顺应形势的需要,一条新的贯穿河北地区南北的交通要道产生了。
严耕望先生在其著作《唐代交通图考》里所提到了唐代河北平原平行于太行山东麓大道的另外南北交通道路到了宋代因都城影响就更加重要。其具体路线大致是开封-澶州-德清军-大名-贝州-冀州-深州-瀛州-莫州-雄州-新城-涿州-析津府,大致与今天的大广高速平行。
在这条路上,雄州成为必经之地,重要作用开始显现。
北宋雄安新区示意图
后周英主周世宗占领瓦桥关后,将其改名为雄州,作为北伐契丹的前线基地和防御契丹南下的重要边防堡垒。但宋太祖在位期间,其主要精力在于消灭南方的各个割据政权,对北方的契丹采取守势,注意加强雄州的边防设施。
出于以步兵为主的宋军难以在平原地区抗衡来去如风、侵略如火的辽军骑兵,宋朝政府就在雄州地区密植树木,以期能够限制辽骑兵的机动能力。宋太祖于建国初期就命令:
于瓦桥一带南北分界之所专植榆柳,中通一径,仅能容一骑。后至真宗朝,以为使人每岁往来之路,岁月浸久,日益繁茂,合抱之木交络翳塞。
这些树木在一定程度起到了迟滞辽军骑兵的作用,也就遭到了辽军的反破坏。
等到了宋太宗时期,由于两次北伐辽国都以惨败告终,被迫对辽采取守势,推行消极防御的军事方针,于淳化年间采纳何承矩的建议,在河北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雄安新区的区域)利用当地地势低洼、河湖密布的有利地形,兴修塘泊。
宋辽争战形势
雄州以东至渤海一带的边界地区是源自太行山区众多河流入海的末梢之地,湖泊沼泽众多,不利于契丹骑兵行动,辽军南下进攻的重点即是东起雄州,西至太行山一线,因此雄州一带即成为修塘泊的重点地区。
沈括的《梦溪笔谈》就说到:
瓦桥关(今雄县)北与辽人为邻,素无关河为阻。往岁六宅使何承矩守瓦桥,始议因破泽之地漪水为塞。……自此始奎诸淀。庆历中,内侍杨怀敏复踵为之。至熙宁中,又开徐村、柳庄等泊,皆以徐、鲍、沙、唐等河,叫猴、鸡距、五眼等泉为之源,东合淖沱、漳、淇、易、白等水,并大河,于是自保州(今保定一带)西北沉远泊,东尽沧州泥沽海口,几八百里,悉为漪潦,阔者有及六十里者,至今倚为藩篱。
北宋朝廷采取构筑“水长城”的防御措施,对三县之地进行淀泊改造,以雄州为代表的三县之地成为了北宋国防重地。宋廷还特地成立高阳关路,专门管辖这片区域,统筹部署北边国防。
杨家将故事中的杨六郎就做过这个高阳关路的副都部署,来保境安民。家喻户晓的青天包拯还出任过高阳关路都部署。包拯就认为处于极边地区的雄、莫 (今河北任丘)、瀛(今河北河间)等州“并是控扼之地,其雄州尤为重地”,而雄州“州城至北界只三十里,路径平坦,绝无蔽障之所”,因此对塘泊倚重颇深,其安全“全籍塘水为固”。
杨六郎杨延昭
打造“铜梁门、铁遂城”防线
当然,北宋高阳关路这个以军事为主要出发点的行政区划,管理的范围要远大于今天的雄安新区,其成立目的也迥别于今天的为经济而定。但是这种出于国家管理和发展的灵活多变的举措,与今天的特设的雄安新区还是有某种相似之处。
时至今日,古代河北平原上两条纵贯南北的陆路交通线已经演变为京港澳高速和大广高速,刚好东西夹住雄安新区。再加上横贯东西的荣乌高速,南部不远的保沧高速,新区拥有非常便利的交通条件,这或许也是雄安新区得以设立的主要因素。
曾经名噪一时的雄州之地、边防重处,已经找不到密布的塘泊、往日的硝烟,连白洋淀也已经缩小了很多。早几天之前,还只是河北省中部经济发展滞后的普通区域、寻访宋辽相距战道的怀古之地。但是,随着这轮政策的影响,此地在未来也许会变成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特区。
清代雄安新区示意图
怀古才能知来,我们希望,从历史长河里流淌下来的行政规划和地方管理的因势而为、顺时而动的灵活多变,还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得以延续深化。
来源:百度百科 TA说 作者: 文史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