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从事教育事业近30年,所以在望京西园三区社区里,屈凤芝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屈老师,屈老师有一副热心肠,邻里有矛盾就去调解,居民有需要就伸手帮忙,社区安全需要她就前去值守……
热心屈老师身上总有说不完的公益事,今天,我们就去探究下公益背后的事。
人物名片:
姓名:屈凤芝
年龄:82岁
社区:望京西园三区社区
心声:我亲身经历了日军统治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亲眼见证了华夏大地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带领下愈加繁荣昌盛,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我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祖国,我衷心祝愿您国泰民安、繁荣富强。
一、那年秋天,收到甘肃来的神秘礼物
“您好,您有一份快递请签收。”屈凤芝疑惑地从快递员手里接过快递,看到寄件人的姓名与住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来自甘肃那位名为温英兰的年轻女教师特地给屈凤芝寄来的家乡特产——2斤花椒和一些党参、黄芪、红芪。
间隔遥远的两个人是如何相识的呢?这一切都要从2015年8月的那场“爱飞翔乡村老师培训”活动说起。大女儿看到活动通知后立即为屈凤芝报了名,几天后,屈凤芝被告知申请已审核通过。屈凤芝一家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高兴地跳了起来。8月7日得到确切接待时间后,屈凤芝一家人便开始细致规划这一天的行程。
“她没来过北京,因此我们就将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前门、鸟巢、水立方等标志性建筑列进了行程单,并决定中午在前门请老师品尝烧麦,晚上则品尝北京烤鸭。一定要让老师不虚此行。”屈凤芝回忆道。
9日上午,屈凤芝全家出动,接到温英兰后便开始了一天的行程。拍照、逛街、听屈凤芝一家人细致讲解……温英兰体会的愈深便愈加不舍。“在路上我们还特意为她买了两盒稻香村点心,让她带回家。在分别的时候她紧紧抱着我,跟我说:‘阿姨,我不舍啊。’看着她的模样我心都疼了,忙跟她说:‘有时间就过来,阿姨一直在。’”屈凤芝回忆到此,不由得叹了口气,对与温英兰相处的经历充满了不舍。
之后,屈凤芝一直想到她的家乡去看看,希望能够为脱贫贡献一份力量。但由于年龄、身体情况等因素一直未能成行。
直到今天,屈凤芝也没能再见她第二次。看着手里的花椒屈凤芝最终选择了微信回复温英兰的心意。“我不能回礼了,她家庭条件不好,我不希望让人情往来成为她的负担。我们知道彼此的心意就足够了。希望她在那继续为教育事业努力奋斗。”
二、27年公益路 源于国家养育恩
现已82岁的屈凤芝已经参与公益27年了,除上文提到的公益活动之外,她还参与了地区望京卫士志愿者队伍、作为楼门长积极调解邻里关系、积极参加社区各项活动并加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当问及为何如此热衷公益活动时,屈凤芝回答:“为了回报国家对我的养育之恩,也为了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
原来,屈凤芝祖籍沈阳,曾在日军统治下生活8年,屈凤芝回忆起那段时光只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米饭。
“那时候米饭是经济粮,只能是日军才有资格吃。我们平时只能吃豆渣饼,饿了就掰一口吃。等日本鬼子投降后,原想着日子好过一点,能吃口饱饭,但是依旧不成,国民党统治下的日子依旧过得艰难。”屈凤芝说道。
盼望着盼望着,盼来了新中国成立。上世纪五十年代,即将升入初中的屈凤芝为了学费犯了难,幸亏老师见她实在贫困便为她申请了国家助学金。在国家的帮助下她顺利完成学业,大学时因是师范类学校,学费、伙食费一切全免。
“我个人进取心加上国家的资助、养育,才能让我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屈凤芝说道。1963年,屈凤芝顺利毕业并投身国家的教育事业,成为一名“屈老师”,也开始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在1972年恢复高考时,屈凤芝的班上就有11名学生顺利考上大学,其中不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学子。
在岗期间,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栋梁之才;退休后,热心公益,主动伸出双手给予他人帮助。“一场场公益活动而已、一件件搭把手的小事而已,和新中国对我的培养之恩比起来实在算不得什么,新中国的恩情我永记心间,将用一生的奉献来回报她。”这句话屈凤芝常常挂在嘴边。
三、言传身教 一家人投身公益事业
屈凤芝的两个女儿都自愿参加了慈善组织,积极投身公益活动,主要对贫困和受灾地区群众施以援手。“我们老两口也曾跟随她们去河北山区助学、到敬老院慰问老人、春节给老人包饺子……参加这些活动都使我的生活充实和快乐。”屈凤芝说到这开心地笑了。
当问及孩子如此地热心公益是否是屈凤芝悉心教导时,屈凤芝摆摆手:“不需要特意教导,子女们在成长过程中会看到、学到。还记得我的大女儿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回来晚了,我到处找她,最后发现她正用她那条小裙子兜着帮农民摘的西红柿,从小就养成了助人为乐的好习惯,可爱的样子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开心。”
一家人对于公益的热爱归根结底是对于国、对于党的无限热爱,其中,屈凤芝党龄39年、老伴党龄已有48年,作为一名党员,他们时时刻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认真真通过学习强国APP学习党的理论、扎扎实实跟着党的领导走好每一步。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
如今,屈凤芝一家四口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公益事业添砖加瓦,并积极探寻着自己能够发光发热的另一片领域。